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1-12-02 15:12:31浏览:
来源:中国期刊网作者:陆富宁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 ——以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为例

[导读]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如今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求职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就业形式的日渐紧张,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改变。本文在这一背景下,

        王璐瑶  王雅雯  杨茗  倪思敏 指导老师:  奂婷婷

        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610101
        摘要: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如今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求职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就业形式的日渐紧张,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要求已经发生了改变。本文在这一背景下,以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为例,就“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进行研究,并从高校和毕业生两个方面提供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高等教育大众化 就业观念 就业方式
自1990年代后期高校招生规模扩大以来,高校招生人数呈线性增长,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在蓬勃发展。但与此同时,大学毕业生的人数逐年增加,求职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据此,对于毕业生的职业观念和就业方式,以及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等各个方面都应该应时而变。2019年是高校扩招后的第20年,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节点,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到普及化的历史性转折点。因此,我们以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为例,采取了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方式,以“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为题进行研究,以期从高校和大学生两个层面提供建议和对策。
一、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
        就业观念,“是毕业生对相对稳定的就业目的和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与毕业生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是组成毕业生的价值体系中最为重要和基础的部分。从个人角度来看,就业观念包括就业认知,即自我意识和对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的认识、就业态度,即寻找工作的意愿,以及对就业的看法、就业期望,即职位的区域待遇、环境和发展空间等各个方面”【1】。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一)以校园招聘就业:即用人单位来到学校进行招聘,然后与学生和毕业生同时签署雇佣协议,获得就业登记证,毕业后到该单位工作;(二)以隐形就业方式就业:即学生已经与用人单位负责人签订合同,或者用人单位出具录取通知书,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就业报到证;(三)委培、定向就业:委培或定向培养的学生则回到原定单位就业;(四)弹性就业:包括自雇、自由职业等灵活方式就业;(五)特殊情况就业:包括参加国家和地方的专项项目就业等;(六)继续深造:例如升学读研以及出国、出境留学等。大学生的就业方式可分为多种:用人单位来学校招聘,进而与学校和学生签订就业协议书,领取《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就业;以隐形就业方式就业,即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已签订劳动合同,或用人单位出具接收函,不需要《就业报到证》,到用人单位工作;定向、委培的毕业生回到原定向委培单位就业;以灵活方式就业,其中包括自主创业、自由职业等;升学;出国、出境留学、工作;特殊情况就业,如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等。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在不同的时代社会以及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呈现不同的态势。
        在1993年以前的计划分配阶段,学校都是统一招收学生,并在学生毕业后统一按照德智体三个方面的综合评分结果按计划进行分配工作地点和工作职位,学生可以在少量的工作安排中选择自己心仪的工作地点和岗位;1994年开始,择优加双向选择成为中国毕业生就业的新方式,从“计划分配”转向为“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2】【3】。而四川师范大学的英语专业作为师范专业,在1994年以前皆为定向培养,学生的就业方式为定向就业,即接受学校的分配在教育单位担任人民教师,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这造就了许多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从事教育相关职业”的就业观念。这一时期的就业观念存在着以下四个问题:(一)学生求职前的自我定位过高;(二)过分关注工作的稳定性;(三)着重专业对口,缺乏创新精神;(四)盲目选择职业【4】。该种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形成有赖于当时的国家人才的需要和国家教育培养政策,是时代的产物。
二、新形势下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
        为了了解新形势下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及其原因,我们制定了《大学生就业观念调查》问卷(详见附件1)。此次调查问卷,共面向我校7个年级共计144人发放,其中问卷144份,有效问卷144份。结果显示为:
1.继续深造。本次以四川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为例的调查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中,约有50%的大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由此表明,大学生更加偏向于毕业后通过读研的方式继续在学校里发展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深入挖掘自己的潜力。在就业形势日益紧张以及雇主对毕业生的要求日益增加的大环境下,单一的大学本科文凭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于是大学生会选择读研究生或出国留学等方式继续学习。




4.就业方式多样,自主创业出现。数据显示,2017年,毕业生中开始出现定向培养毕业生(即公费师范生)。非定向培养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式有多种,其中包括国有企业或外资企业就业、教学、事业单位就业、医疗卫生单位与科研单位就业、弹性就业(包括自主创业与灵活就业等)、部队参军或就职等。其中就业人数最多的就业方式为教学单位就业 ,其次为其他企业就业;人数最少的就业方式为部队就业。其中选择中、初教育单位的就业人数保持稳定,教师仍是大部分英语专业学生就业第一选择,但非唯一选择。自主创业于2008年初现端倪,创业人数较少,但处于上升趋势。2015年以来,毕业生考研人数逐年增加。2005-2018年,英语专业毕业生出国出境留学人数增长变化等较稳定,留学地点多为英国、新加坡、香港、美国等。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转变的原因
(一)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竞争激烈
         据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人数2015年为3647万人,2016年为3699万人,2017年为3779万人,2018年为3833万人。全国普通大学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更多的学子能够进入大学,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逐年增多,导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压力和焦虑程度加大。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供给量大于需求量,因此短期内难以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5】。这使得众多大学生开始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让自己去融入人才市场和使自己符合社会的需求。
(二)受高等教育程度提升,思想观念愈加开明。
        在高等教育逐渐普及的背景下,大学生的想法和观念也变得越来越开明,不再追求陈旧保守的“铁饭碗”工作,不再局限于专业相关的职业,也不再一味追求高薪和追求一线城市就业。
(三)互联网时代发展,线上就业职位增多。
        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并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互联网 +」思维的进一步实践使得电商行业迅速强势崛起,这不仅有助于改变传统商务型英语人才局限于各类涉外业务的就业现状,也有助于引导商务英语专业和师范英语专业的大学生突破传统的职业模式【6】。在这个网络高速发展的时代,一台电脑就可以链接整个世界,这使得商务英语人才也有了网络应聘跨境职位的机会,也使得传统英语教学模式有了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这为许多大学生就业和兼职提供了多样选择,也促使了大学生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
        
四、建议与对策
(一)高校层面
1.针对不同学院的特点,开设特色就业指导。学校可以采取发放问卷和测评的方法,调查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具体的就业指导与讲座。以外国语学院为例,  每年学院都会针对不同的年级开设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学校可设立专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部门,负责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分别从大一到大四、研一到研三,为七个不同年级需求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讲座,如:大一阶段开展专业认知及适应性的讲座;大三、大四则开展就业性指导的讲座,包括考研的指导等。
2.开展缤纷多彩的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外国语学院为例,学院会开展针对学生专业能力的特色实践活动,如:外语节和外语职业技能大赛,包括模拟求职和经验分享等活动。开展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实践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大型赛事及校外比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从许多方面和角度获得提升。结合学生清晰的早期自我定位和科学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未来适合从事的职业形成一个清醒的认识,更好地提高社会能力,适应社会竞争,增加就业机会。
(二)学生层面
        社会、家庭以及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与就业方式更多的是起着引导作用。作为就业主体,大学生应该积极努力地去提升自我。笔者认为,大学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打好专业基础。在学校期间,大学生应当认真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把专业知识掌握牢靠,平常多做练习,多积累知识点,多归纳总结和反思。同时可以多接触专业性的报纸和杂志,涉猎范围广泛,多分析,多思考。除此之外,大学生更要多向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提高自身各方面的文化素养;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完善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为自己在以后的就业竞争和工作中增加胜利的砝码,包括广泛阅读课外书籍,例如国内外名著等、选修或旁听其他专业课程、与优秀的学长学姐交流经验、报考各种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等。就职就业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专业能力与专业素质,只有专业能力过硬,大学生才能更加自信地应对将来的就业问题。
2.注重实践环节,锻炼综合能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大学生强化专业能力,提升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一方面,大学生要合理并充分地利用好学校或社团提供的资源,争取更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全面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时还要充分扩大社交圈、结交益友,培养自己的人际资源。另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利用假期时间,积极参加各类招聘和兼职活动,积累社会经验,学习求职技巧。通过高校就业网、人才交流中心等官方网站以及学校、老师推荐等途径,积极参加社会实习。在实习中能帮助大学生提前了解到用人单位对招聘人才的各方面的要求,并且有针对性地去完善和发展自己,以便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处于有利地位。
五、结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且一直都受到社会各界人们的广泛关注。如今,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大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显得尤为突出。如今党和政府在政策上加强了对大学生就业的引导与支持,从大环境上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保障,大学的教育和教学方面的改革也为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外部支持。大学生也应努力完善和提升自身能力,加快就业观念和就业方式的转变,从心理上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从行动上努力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相信在国家、社会和大学生自己的共同努力下,就业问题将会得到极大的改善。

参考文献:
[1]李瑶、张莺、熊星:《女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调查与研究》,《工会论坛》2010年第五期。
[2]朱斌.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成因及对策[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27-28.
[3]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三版,11-129.
[4]吴行健.引导就业观念转变创新大学生就业方式的探究[J].才智,2019,(30):112.
[5] 郭鹏,沈超.大众化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演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0):93-95.
[6] 李慧,王川坡.跨境电商驱动大学生就业方式及就业观念转变的研究——以广州某高校商务英语专业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下一篇:在校大学生如何提前做好择业准备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