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工荣光】林春伟:为房屋“把脉” 让居者放心(转发)

时间:2021-04-30 08:56:11浏览:
来源:北京科技报"科学加APP"作者:科研处转发

  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林春伟把建筑看成一个生命体,用心守护着每一栋建筑的健康安全。

  文/记者 农立尧 图文编辑 陈永杰

  广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高级工程师林春伟

  【人物简介】

  

  林春伟,中共党员,广西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检测二所所长,高级工程师,广西建设工程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组专家、广西城市桥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组专家、广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试验专家。

  随着城市的扩张,道路延伸、桥梁架设、高楼矗立,这些新建工程每一道关键工序的质量把关,离不开这样一群人,他们通过现场试验、数据采集和分析计算,给出工程合格与否的评判,确保工程安全。

  随着岁月的变迁,既有道路、桥梁和建筑物的维护、修缮,也离不开他们,他们通过实地查勘、采集数据和分析评估,给出切实的维护、修缮建议。

  深大基坑开挖,会不会对周边建筑产生影响,如何做好防范措施?房屋“上了年纪”,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需不需要加固?老人出门不便,想要为老旧房屋加装电梯,应该怎样改造,方案是否科学可行?······,这些都离不开他们,他们为这些建筑来一次“全身体检”,“有病就治病,没病就预防”。

  他们,就是“建筑医生”——建筑质量检测工程师。而林春伟就是这万千“建筑医生”中的一员。

  检测建筑材料的强度性能、桩基和承重结构的承载力是否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判断其“身子骨是否结实”。检查建筑开裂等病害情况,测量结构局部及整体变形,测试混凝土强度和钢筋退化程度等,对房屋展开全方位的“诊断”,对房屋质量进行评估,最终给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意见。这些,就是建筑质量检测工程师林春伟的日常工作。“我们的工作,有点像医生看病,通过望闻问切给人把脉健康。不过,我们‘建筑医生’的病人是‘建筑’。”

  ▍意外结缘,从此爱上建筑

  说起与建筑的缘分,林春伟笑称是“机缘巧合”。林春伟出生在广西贺州市昭平县,从小他的梦想是当一名医生。医生是小时候的他接触最多的,也是最让他崇拜的职业。

  高考那年,在高考第一、第二志愿里他都毫不犹豫地填报了医学专业。缘于对土木工程的好奇,他在第三志愿里填了土木工程交通土建专业。

  对于土木工程专业,林春伟“陌生”又“好奇”。高三那年,学校里来了一位旅美华人交流讲学,这位人士提到了自己的儿子是美国土木工程师。林春伟这才对这行业有了朦胧的认识。

  高考揭榜,林春伟没能如愿进入医学院校,而被土木工程交通土建专业录取。虽然理想与现实有点差距,但是林春伟并没有因此受打击,而是欣然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他认为,只要肯努力,行行都能有出息。为了有更扎实的知识功底,本科毕业后,他继续攻读岩土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

  

  ▲林春伟向记者讲述科研经历

  中国发展日新月异,许多重大建筑工程纷纷开工。林春伟研究生毕业后,选择加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团队工作。他的理想是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投入到建筑领域,并在该领域搞出自己的名堂。

  林春伟表示,自己特别幸运,单位领导非常信任他,给了他很大的发挥空间,他也得到了同事们大力支持和鼓励,使他所学的知识、所积累的经验,能够以各种方式得以总结升华。

  ▍爱上科研,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

  除了业务技能是一把好手外,林春伟在科研方面同样毫不逊色。他不断研究攻克技术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他顺利完成了2项科技术厅科研项目,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3项,主编广西地方规范5部,参编1部国家行业标准,“为行业做出了微薄贡献”。

  熟悉林春伟的人都知道,他取得的成绩源于对这个行业的执着热爱,源于对工作的高度负责和钻研好学。然而,最初搞起科研,林春伟却是“被逼上梁山”。“促使我们研究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现实工程需要,或者预见到将来工程肯定需要,且当时没有现成案例,没有现成技术,必须进行研究。”

  林春伟发现,就土木工程的发展而言,随着理论知识、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进步,建造规模、速度的不断扩大、加快,土木工程学科发展步入了成熟时期。相应的,工程质量检测的基础理论、检测技术亦跟随着学科发展而进步。不过,让他深有感触的是: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在现实操作层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在前两年一次区内检测行业能力比对试验中,比对项目为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比对结果让人震惊:全区共几十家检测机构,竟有过半的检测机构没能准确测出其强度值,有的检测机构出现的偏差大得超出想象。

  混凝土强度是工程质量最基本的参数,钻芯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是非常常用的一个方法,其普遍性就好比医生给病人测心率一般。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偏差呢?

  仔细研究后林春伟发现,芯样的钻取、切割、修补磨平、试验设备选用等环节都可能出现因人而异的偏差,它是一个系统问题,如试验芯样的加工环节,过分依赖优秀技工的手艺,加工设备做不到精准化。

  由于市场上缺乏足够专业、足够精度的芯样切割设备,于是热爱钻研的林春伟又一头扎进实验中,最终研发出了精密的芯样切割设备,并申请了两项发明专利。有了精确的切割设备,芯样的切割就可以摆脱对人的过分依赖,只要按流程去操作,都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把工序做到标准化,保证切割规范、垂直、平整、完整等。

  

  ▲林春伟的科研成果——芯样精确切割设备

  ▍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己

  看到漂亮的高楼大厦,我们常常叹为观止,却不知道“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这些漂亮高楼的重量,全是通过几百根基桩传递到地面几十米以下的持力层。

  随着国内高层、超高层建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吨位、超大吨位基桩被使用在工程中,如何检验大吨位、超大吨位基桩的承载能力是摆在面前的一道难题,边桩等特殊位置的基桩承载力检验更是困难。

  困难主要在于静载压重平台吨位的限制。静载压重平台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当受检测的基桩吨位较小时,压重平台可以根据基桩承载力吨位大小合理配套压重平台吨位,基桩承载力越大配置的压重平台吨位越大,基本可以按比例增大压重平台。但当压重平台吨位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能再按比例增大了,因为现实吊装运输能力、道路运输通行尺寸等因素限制压重平台构件的尺寸和重量;平台对地基承载力的更高要求、支墩的地基附加应力对受检桩结果的干扰等影响着试验安全和准确。

  为解决上述问题,2006年,林春伟就开始进行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并在这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06年开始,他对自平衡法进行系列研究,2009年主编了《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法测试技术规程》广西地方标准,并于 2016年12月进行修编。自平衡法技术在广西的应用,解决了单桩承载力大吨位、受场地及客观条件限制无法采用传统堆载法检测的实际技术难题,单桩承载力检测能力达10000吨以上。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区内使用该法完成的桩基检测项目达几百项之多。

  林春伟亦看到,由于自平衡法有其适用条件的局限,堆载法在基桩承载力检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2015年立项科技厅项目《45000kN基桩静载试验压重平台研制与静载试验》,依托项目研究,极大改良了传统堆载平台。平台采用“主梁+次梁+分布梁”三级梁体布置,形式上分布梁采取适当悬挑,双向拓宽了平台面积,使平台吨位得以较大的提高,达5000吨级。2017年成功应用于恒大国际中心,解决了该项目中的大吨位桩基的检测难题。据查,目前该平台仍为全国最大吨位的传统堆载平台。

  在此基础上,林春伟继续研究,他仍然采用“主梁+次梁+分布梁”三级梁体的布置,在关键位置设置副支墩,形式上次梁和分布梁均采取适当悬挑,使得堆载平台在四个方向上得到延伸,拓宽了其面积,大大提高了平台吨位,最终达7200吨级,相关国家专利正在受理中。此法的发明,使林春伟团队的传统堆载平台吨位稳居国内最大、国际领先地位。

  林春伟在科研道路上,精益求精,不断突破自己,由于看到传统堆载法要突破7200吨级非常困难,但又不相信这个吨位就是行业的天花板,他一直在寻求突破。2016年,有着路桥专业(时称“交通土建”)背景的林春伟,凭借跨学科知识优势,将斜拉桥的工作方式灵活结合到堆载平台中,发明了“分垛堆载法”,使平台吨位超越10000吨级变得极为轻松。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林春伟笑着说,当攻克难题时会满心喜悦,有时研究过程还充满惊喜,收获一些“副产品”。如2017年,偏心压重平台的点子就突然在研究中闪亮蹦出,该平台特别适合边桩承载力检测,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一种边桩竖向承载力检测方法”,解决了边桩承载力检测技术难题。

  另外,林春伟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研发出一套水平承载桩的静载试验新方法,亦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同事们评价,林春伟在工作上追求极致,哪怕再小的细节问题,如果不达标,他也绝不轻易妥协。在他身上,让人深刻感受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也正是凭着用心、专注,林春伟在专业领域里不断钻研、不断突破,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5000吨级堆载平台现场

  ▍为建筑“把脉”,守护万家安全

  地铁从你房子底下穿越、邻居新建建筑开挖了深基坑等是否会导致你所住的房屋变形?出现的变形是否影响房屋安全呢?

  相邻道路施工,压路机的震动导致天花板批灰掉落,引起居民恐慌……;

  某某化工厂爆炸,方圆几公里的房屋遭到不同程度的损伤,一家老小有家不敢回……;

  某某楼盘的楼板出现大量裂缝,某某楼盘套内地坪出现十几厘米高差,某某楼盘内墙不规则开裂……;

  当你不愿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忙于送各种培训时,是否考虑到临时出租屋的安全,室内临时装修散发有害气体……;

  某某大桥桥墩洪水时被货船强烈撞击,是否还能继续通行……;

  某某道路突然出现吃人大坑……;

  以上都是林春伟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当然,他做得最多的工作还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新建道路、桥梁、房屋各个关键工序的质量把关。

  从2004年起,林春伟一直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目前已完成几百项相关工程的质量检测。让他感到欣喜的是,国家10年左右更新一次的行业规范和设计标准,也更关注质量控制,使得房屋安全度逐年提高,对质量的控制从主体的地基基础和建筑材料,到如今附属设施——门窗、幕墙、水电、室内空气等方面,还要求符合节能、减排要求等,质量检测项目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性能要求也越来越细化。

  体力、脑力上的付出,虽然辛苦,但是林春伟却认为,这并不是工作中最考验人的地方,因为工程质量始终都是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如何在合适场合用合适的方式将真话讲出来”是我们这个工作要具备的素质。能否与各方良好沟通,取得他们的理解和信任,才是工作中最难也最重要的部分。“做我们这一行,一定要很注意自己的措辞,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不能夸大事实,用通俗易懂的话消除民众的顾虑”,如做不到这点就容易产生误会,有时甚至会导致群体性事件。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而且要尽最大努力做好。”这是林春伟常说的一句话。追求极致是林春伟永不停止的追求。当这些“建筑医生”为房屋健康严格把关,为生命安全提供保障时,当一项项技术难点被逐个攻破时,成就感和为业主解决实际问题的满足感鼓励着他们在岗位上坚持。

  TIPS:主要科研成果及荣誉

  林春伟长期从事建筑工程质量检测工作,已完成几百项相关工程的质量检测,在工作中不断研究攻克遇到的技术难题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近年完成了2项广西科技术厅科研项目;作为专利权人,第一发明人,获得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3项;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课题组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主编广西地方规范5部,参编国家行业标准1部。

  在桩基静载检测领域解决大吨位和超大吨位难题上取得了突破性技术创新,将传统堆载法压重平台发展到7200吨级,研究发明了10000吨级的 “分垛堆载法”平台和一种适合边桩承载力检测的压重平台;作为骨干成员参与研发出一套水平承载桩的静载试验新方法;积极将桩基检测创新技术和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实际工程;编写广西地标《基桩承载力自平衡法测试技术规程》等,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对行业领域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文转自科普中央厨房 | 北京科技报, 原地址链接:【杰工荣光】林春伟:为房屋“把脉” 让居者放心